城市之间,既有暗自较劲的瑜亮情结,也有惺惺相惜的意气相投。
据媒体报道,部分城市正在掀起一场“对标热”,比如武汉与广州、东莞与苏州。
(资料图片)
01
“华中第一城”对标“华南第一城”
据第一财经、每日经济新闻等媒体报道,华中第一城武汉正在对标华南第一城广州。
近日,武汉市社科院主办的《武汉社会科学》杂志2023年第2辑发表题为《基于新发展格局下的武汉与广州发展比较研究》的文章,文章认为,广州与武汉的地位、功能最为接近,有较多的可比性,是现阶段武汉最合适的对标城市。
文章提到,改革开放初期,广州与武汉、沈阳、重庆之间实力相差不大,4座城市实力均低于上海、北京、天津,处于第二梯队,1990年广州GDP跃居全国城市第三。
文章还提到,广州进入“一线城市”多年,发展水平相对较高,大区中心地位和辐射带动区域发展功能与武汉高度相似。
武汉为什么不对标其他城市?
文中是这样说的,北京、上海是武汉学习的榜样,但不适合作为对标的对象;深圳、苏州在综合性大区中心城市地位较弱,在部分单项领域是很好的学习对象,如深圳的创新创业和先进制造业、苏州的先进制造业等;重庆、成都的规模体量虽大,但发展水平和质量并无明显优势。
只有广州既满足规模体量、发展水平领先,又满足对区域发展的综合性功能作用相似的两个关键点,且与武汉同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。
在笔者看来,武汉与广州,确实有不少可比性,在近现代史上,二者都是雄霸一方、底蕴深厚、声名远扬的国家级中心城市,前者是华中第一城,后者是华南第一城,分别承担着华中与华南地区的经济、交通、教育、文化、医疗与人才集散中心。
二者都有一条大河穿城而过,都是大河孕育、气象万千的超级城市,武汉是长江文明的代表城市,广州是珠江文明的代表城市。
武广高铁是中国第一条长距离高速铁路,至今仍是中国高速铁路网络中最繁忙的干线高铁之一,两座城市的联系度,非常紧密。
在产业发展路径上,两座城市都以商贸起家,然后衍生出现代化的工业体系,具有同样的“商贸重镇+工业基地”特质。
今年5月份,武汉相关领导就奔赴广州、深圳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考察学习,考察地区就包括了广州的琶洲、珠江新城、南沙等板块。
随后,长江日报发表文章《把大湾区经验转化为武汉高质量发展创新成果》,提出,光谷要跳出中部局限,冲破固化圈层,加快打造武汉东部“创新湾区”,争做武汉的“琶洲”和“南沙”、武鄂黄黄的“珠江新城”。
在笔者看来,广州有这样几个地方值得武汉借鉴:
一是CBD建设。
CBD是城市品牌形象的最佳载体,也是一座城市最好的“自我介绍”。
这方面,广州是中国城市的佼佼者,其打造的CBD珠江新城,颜值出众、首位度超高、品牌效应极强,让整个城市充满着凝聚力与向心力,并与上海陆家嘴、北京CBD并称三大国家级CBD。
相比而言,武汉在城市框架上仍然是“三镇格局”,空间格局上像一个“散装城市”,需要一个强CBD来提升城市的向心力与品牌形象。广州在建设珠江新城之初,一度暂停全城其他商业地块的出让,把所有大企业的招商都引导到珠江新城,这种“集全市之力”的决心,值得借鉴。
武汉市中心有长江穿城而过,而长江气势比之珠江更为宏伟,理论上可以打造出更具气魄的“长江新城”。
二是地铁运营。
广州地铁是广州另一张醒目的城市名片,其在运营上的可靠性、客流强度、服务水平、盈利水平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存在。
近年来,广州地铁开始瞄准“地铁+物业”的开发模式,通过TOD综合开发与房地产业务来反哺昂贵的地铁运营成本。
从2022年拿地金额来看,广州地铁拿地金额达174.16亿,排名全国第一,凸显广州地铁深耕TOD的决心。
三是都市圈建设。
广佛同城是中国都市圈建设的引领者,目前两座城市已经有三条“跨城地铁”,分别是广佛线、广州地铁7号线、佛山地铁2号线。
官方数据显示,广佛之间每天大约有174万的人员互访量,占珠三角九市出行总量的26%,这相当于每天把两个越秀区的人口放在两市之间穿梭,蔚为壮观。
每天有数十万的广州上班族居住在佛山,他们每天往返于广佛双城,被称之为“候鸟族”,他们既可以享受一线城市的工作机会,也能享受二线城市的低房价。
同城化建设,让佛山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新增人口,也为广州拓展了产业与人口腹地,说明高质量的同城化实现了1+1大于2的效应。
武汉也正在搞都市圈建设,可以借鉴广佛同城的经验,与周边的黄冈、孝感等城市加强同城化建设。
四是培育新经济。
广州的科创产业,相比北京深圳,确有不足之处,但仍然可圈可点,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民营科技公司与独角兽。
互联网时代,广州孕育出网易、微信、唯品会、欢聚时代、酷狗音乐、UC浏览器、荔枝FM、三七互娱等一连串炙手可热的互联网公司。
尤其是最近两年,其他城市的互联网发展已接近停滞,数来数去还是那些老面孔,但广州居然还培育出希音(估值4000亿)、Temu两个电商领域的超级独角兽。现在在海外电商市场,最能打的就是这两个广州公司了。
在新能源时代,广州也培育出广汽埃安与小鹏汽车两个龙头企业,二者销量均进入全国前十,尤其是埃安,还与比亚迪、特斯拉并称新型“BAT”。
根据2023年发布的胡润全球独角兽榜,广州有22家企业上榜,排名全国第四、全球第八。其中千亿级独角兽,广州有2家,百亿级以上独角兽有13家。
特被值得一说的是,广州的新经济企业,大多不是来自政府主动的产业布局,而是来自民营经济的自发成长。这说明,武汉搞新经济除了靠政府主动的产业布局,还可以在民营经济的培育上发力。
当然,在笔者看来,武汉也有一些地方值得广州借鉴,比如武汉的高等教育、人文氛围,感觉比广州略胜一筹。
笔者在武汉生活期间,就发现武汉的书店、美术馆、小剧场、Livehouse、乐队等人文元素都比广州更多一点。广州是一个更彻底的商业城市,人人都忙着搞钱,似乎对文化消费不太热衷。
02
东莞对标苏州,可以学什么?
据南方都市报消息,8月16日至17日,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率队赴苏州市考察学习。这是事隔2年后,肖亚非第二次率队到苏州考察学习。
苏州是长三角的明星地级市,东莞是大湾区的明星地级市,两座城市都紧挨着一线城市,苏州旁边是上海,东莞旁边是深圳,而且东莞还被广州、香港两位大哥环绕,所以两座城市具有一定相似性。
东莞向苏州学习什么?
据报道,东莞要向苏州学习发展总部经济、拓展新产业、释放新产能、优化综合环境、招引聚集人才、提振干部队伍精气神等方面的好经验、好做法,将其转化为具体举措,全力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,推动东莞的高质量发展。
苏州GDP突破2万亿,是东莞的2倍余,被誉为全国最牛地级市。
此外,苏州的产业集群规模、门类都优于东莞,苏州已拥有电子信息、先进材料、装备制造等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,此外,苏州的生物医药产业在全国也是领先位置。
而东莞的万亿级产业集群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,另外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分别为装备制造、新材料、食品饮料、纺织服装鞋帽。
东莞看中苏州的哪些先进做法?
例如,苏州在培育新型产业过程中,积极引进大院大所,而且更重要一点是,在引入过程中没有强制性要求产出,所以在承接一些重大科研项目时,就建立了前期优势。
还比如,在推进产业方面,向苏州学习“一张蓝图绘到底”,如大家熟知的苏州工业园,从建园早期,园区就拿出财政的三分之一做规划,如今园区的发展按照规划85%落实,可以说是按照原有蓝图不断推进。
具体到东莞自身,东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少就是从电子信息产业孕育出来的,所以应当继续深耕和产业升级。
另外,东莞也在向苏州、杭州、宁波等城市学习产才融合,具体说就是,让人才引领产业发展,而不仅是停留在产业聚集人才,要实现人才驱动产业的转换。
总体来看,东莞向苏州学习的东西,都是非常务实的。
2023年上半年,东莞GDP达5262.1亿元,增速只有1.5%,在24个万亿城市中增速较低,所以期待东莞在下半年能够取得好成绩。
关键词: